3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1-2月经济数据证明了中国风景独好,不是小好,是形势一片大好!同时毕马威发布的报告也证明了中国经济欣欣向荣
1-2月经济数据普遍好于预期,工业、消费、投资增速均在加快,不仅好于去年12月份增速,较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也有明显加快。
房地产:
1—2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4499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住宅投资10769亿元,增长3.7%。
2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5%,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分别上涨0.6%、0.5%、0.6%和0.4%;一线城市二手住宅环比上涨0.5%,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上海和广州分别上涨0.7%、0.9%和0.6%,深圳下降0.2%。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上涨0.1%转为持平;二手住宅环比下降0.3%,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3%,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二手住宅环比下降0.4%,降幅与上月相同。
消费
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426亿元,同比增长6.7%。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67305亿元,增长7.0%。扣除价格因素,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实际增长4.9%。
工业
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7.5%(以下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从环比看,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34%。
CPI
从环比看,CPI上涨0.6%,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4%,涨幅与上月相同,影响CPI上涨约0.26个百分点。食品中,受春节因素影响,鲜菜、水产品和鲜果价格分别上涨6.0%、4.8%和3.0%,鸡肉、鸭肉、牛肉和羊肉价格涨幅在0.3%—1.4%之间;猪肉和鸡蛋供应充足,价格分别下降4.6%和3.7%。非食品价格上涨0.4%,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34个百分点。非食品中,工业消费品价格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8%,主要是能源价格上涨带动,其中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气价格分别上涨6.2%、6.7%和1.3%。服务价格由上月上涨0.3%转为持平。其中,就地过年带动文娱消费及近郊游热度升高,电影及演出票价格上涨9.3%,民宿等其他住宿价格上涨2.2%;节后务工人员陆续返城,服务供给有所增加,家政服务和母婴护理服务价格分别下降6.8%和1.9%。
从同比看,CPI上涨0.9%,涨幅与上月相同。其中,食品价格下降3.9%,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76个百分点。食品中,猪肉价格下降42.5%,降幅比上月扩大0.9个百分点;鲜果、食用植物油和水产品价格分别上涨6.6%、6.4%和4.9%,涨幅均有回落。非食品价格上涨2.1%,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1.68个百分点。非食品中,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3.1%,涨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其中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上涨23.9%和26.3%,涨幅比上月均有扩大。服务价格上涨1.2%,涨幅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飞机票和旅游价格分别上涨18.0%和4.5%,涨幅比上月均有回落;教育服务和医疗服务价格分别上涨2.7%和0.9%,涨幅均与上月相同。
具体来看,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2%,出口增长13.6%。
毕马威首席经济学家关于中国近期经济报告:
生产方面,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两年平均增长6.1%,与疫情前增速基本持平。去年暑期受环保等因素影响,我国煤炭产量有所降低,推动价格上升,部分地区出现限电限产的状况。9月以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供稳价措施,如加大煤碳、天然气等能源的产能和进口,释放储备能源,统筹协调煤炭价格回归合理区间等,确保发电量和工业生产稳定。与此同时,在强劲出口的带动下,四季度工业生产有所修复。两年平均增长5.5%,较三季度有所提升。
从需求端来看,消费复苏依然较慢,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速4.0%,仍远低于疫情前的水平。受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影响,部分地区疫情出现局部零星点状散发,防疫措施再次收紧,拖累了消费复苏。根据央行四季度城镇储户调查,居民对收入的信心较三季度小幅回升,但仍处于偏弱的水平,居民消费意愿较疫情前也仍有较大差距,短期内消费复苏节奏依然会受到疫情防控的影响。但从长期看,就业市场和居民收入状况的不断改善,将支持消费持续回暖。
投资方面,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9%,两年平均增速为3.9%。在投资的三大支柱中,制造业投资稳步回升,但房地产和基建投资较前几年增速放缓。其中,工业企业利润快速增长,推动了制造业投资的改善。2021年我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3.5%,两年平均增长5.4%,较三季度提高1.8个百分点,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支柱。受宏观调控收紧等因素的影响,去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回落,商品房销售、新开工、施工等各项数据同比均出现下滑,房地产市场面临下行压力。去年上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节奏放缓,一般公共财政支出向民生领域倾斜,基建投资资金来源受到一定约束,叠加优质项目储备不足,拖累全年基建投资。
进出口保持强劲。2021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6万亿美元,较2020年同比增长30.0%,贸易顺差创下历史新高。中国经济复苏领先全球,较高的疫苗接种率和严格的防疫政策,继续有效控制了疫情传播,为国内稳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而新兴市场经济体疫苗接种率依然较低,产能修复较慢,也对我国制造业出口形成了一定替代需求。进口方面,国际市场原材料和农产品价格高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进口金额同比的快速上升。展望未来,随着发达经济体消费复苏逐步由商品转向服务需求,叠加高基数的影响,我们预计2022年我国出口增速将放慢,但整体依然将保持在较高水平。
宏观政策方面,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财政支出在四季度加速发力,带动全年财政赤字金额达到4,380亿元,较前三季度大幅提升,但总体来看,财政支出总体节奏较往年有所放缓。2021年底,财政部再次提前下达1.46万亿元的2022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限额,授权额度高于2019年的8,100亿和2020年的1.29万亿。此外,发改委表示已经对地方报送的2022年专项债券项目形成了准备项目清单,将推动专项债尽快落地,形成实物工作量。2022年1月以来,地方省级陆续召开两会,多个地方政府工作报告表明均将加速推进项目工程建设,一系列重大项目正式启动。截至2月11日,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达到5,416亿元。可以看到,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到的“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政策正在发力。我们预计一季度的基建投资将显著回升,支撑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方面,2021年12月以来特别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央行出台了降准、降息等一系列措施,保障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2021年全年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1%,较2020年进一步下降0.1个百分点,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最低水平。在政策的支撑下,2022年1月的金融数据好于市场预期,人民币贷款和政府发债较去年同期大幅回升,带动社融数据创下月度新高。宏观政策的集中释放,有助于增强内生动力,缓解经济面临的三重压力。下一阶段,我们预期货币政策将继续加大发力。总量方面,仍存在继续降准降息的空间,以进一步提高银行信贷投放能力;结构方面,央行将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落实支持小微企业的市场化政策工具,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并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
最后让我们用审慎的眼光看待股市动荡,不实言论不值得在乎: 血流成河,中概股崩盘,天天见证历史!
在美国上市的造车新势力,蔚来汽车跌去了76%,小鹏汽车跌去了70%;蔚来汽车在市值巅峰的时候疯狂增发,搞了将近600亿现金,算得上是优等生。
电商后起之秀拼多多跌去了85%,老牌阿里巴巴跌去了73%,唯品会跌去了86%,最为坚挺的京东也跌去了57%。
老牌互联网企业百度跌去了67%,微博跌去了67%,网易跌去了40%,还是低调的网易最为稳妥。
视频网站哔哩哔哩跌掉了87%,爱奇艺跌掉了90%,简直惨不忍睹。
不仅美股上的中概股频频暴跌,香港上市的互联网企业,也是同病相怜。
去年在香港上市的快手,距离最高点跌去了85%;腾讯从最高点751港币,到跌破370,已经拦腰斩断;阿里巴巴从最高309港币,跌到88港币,跌掉了71%。
如果只是一家两家中概股暴跌,那可能是这几家公司的业绩有问题;但如果是所有的公司股票都在下跌,那么肯定是系统出了问题。
系统问题就是美国华尔街大佬破坏我们经济,砸盘破坏我们和俄爹兄弟关系!千错万错兄弟情谊不能丢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