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划经济年代,供销社靠统购统销包揽了中国几亿农民的买与卖,“金字招牌”无人不晓。
这个“商家”就是“供销合作社”,俗称“供销社”。在计划经济年代,供销社靠统购统销包揽了中国几亿农民的买与卖,“金字招牌”无人不晓。直到市场经济逐渐登上历史的舞台,供销社才渐渐淡出了百姓视线,好像“消失了”。
而其实,供销社并没有完全远去。近年来,供销社在深化改革中不断调整定位,正在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金字招牌”正在重新擦亮。
曾经红极一时
对经历过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农村生活的人来说,供销社是他们无论购买生产生活资料、还是售卖农副产品都离不开的地方。在很多地方,供销社是当地唯一的“购物天堂”。
三尺柜台内,摆着各类商品,可以说什么都卖:在大人眼里,这里有生产用的农具、种子、化肥,有生活必需的油、盐、酱、醋、茶;在孩子眼里,这里有诱人的新衣服、玩具、糖果、小人书……供销社像魔术师手里的百宝箱,要什么有什么。
由于物资匮乏,许多东西都要凭票购买,限量供应。有一次,一个人在供销社排队买米,却发现自己只带了米票,忘了带盛米的口袋。如果回家去拿口袋,再回来后就买不到米了。这个人急得抓耳挠腮,死活占着柜台不肯走。后来,售货员急中生智,让他脱下裤子,绑住裤脚,用裤筒当“口袋”装米。
广东潮安县枫溪公社基层供销合作社人员在收购冬瓜,积极帮助当地农民打开销路。(1962年7月27日发,新华社记者王南摄)
供销社不仅卖东西,也买东西。农民的农副产品,通过供销社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国外。
“一手买,一手卖”催生了换购,农民用自产的麦子、茶叶、鸡蛋等很多农副产品到供销社换购商品,在当时非常流行。
面对能生钱的“鸡屁股银行”,个别农村主妇们望眼欲穿,每天都要把自家母鸡的屁股摸一遍,看看有哪只当天会下蛋。
当时,为了方便农民买卖,一些供销社职工甚至赶着驼队、背着背篓、挑着扁担走乡串村上门服务。
)
1965年,一部叫作《红色背篓》的电影非常受欢迎。电影故事的主人公原型是王砚香,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供销社黄山店分销店负责人。1958年,为了方便社员购买东西,他和5位同事一改过去坐等客来的做法,轮流用背篓送货上山,一年四季,从不间断。“背篓商店”这一称呼也在群众中间流传了开来。
如今的快递,无非也就是送到家门口,当时的供销社,却可以将货送到“炕头上”。一幅老照片显示,1958年,为了方便老年人,山西省寿阳县宗艾乡供销社职工肖富年就把货物送到了炕头上。炕上,老人孩子围坐在货盘边欣赏挑选小杂货,床边,肖富年用杆秤给农产品称重,原始的交易中透出浓浓的乡亲情。
偌大的中国农村,靠着供销社的“统购统销”运行了几十年。供销社“一手托两头”,在稳定物价、调控物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沉浮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大门徐徐打开,各种小商小贩、商店门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供销社从“唯一”变成了“之一”,失去了垄断地位。农村的买卖逐渐活跃起来,人们购买商品再也不只认“供销社”一个门了。
由于“一个口”管着几亿农民的买与卖几十年,供销社运行效率低下、特权思想蔓延、收购时压级压价、卖货时态度冷漠、大量商品库存积压……僵化的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供销社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他们不得不拼命给自己找出路。
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供销社也一直不断深化改革,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这在供销社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决定》要求,供销社要“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
一位国外记者在当时的报道中写道,中国终于认识到,农村走原来的路走不通,还得走合作经济。
《决定》出台后,经过市场经济洗礼的供销社,在深化改革中解决遗留问题、加强基层社建设、推进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全面对接市场,开始逐步恢复振兴。
,在北京三环外人口众多的团结湖社区,便座落着中国供销合作社以“便民服务中心”为名开设的生鲜超市。与北京其它民营超市相较,属于中上规模。各类蔬菜、水果、肉类、饮料、食品种类不少,且设有摊位,贩售现做的手工馒头、水饺,以及可即食的荤素熟菜等。
由于标榜“农村直销”,这家便民服务中心贩售的食品及饮料,明显比一般卖场便宜。像是现包的素食水饺,每20个仅售人民币15元(新台币67元),低于市售的20元以上;而一瓶250克的酸奶(优酪乳)仅售6元,低于市售的10元。同时还也比照一般商场设有会员制,多数商品还有更低的“会员价”。
虽然设在住宅区内,但由于当地住户众多,加上物价便宜,即使是上班日的下午,卖场内仍然颇有人气。至于客层,多半是附近居民,中老年人略居多数,但也看得到青壮年的身影。
一名店员告诉记者,既然是“供销社”,东西自然卖不贵,“政府的嘛,贵了就不叫供销社了”。而客人也是冲著东西便宜、新鲜和离家近前往消费,不太会去管“供销社”有什么背景和什么任务。
另一名北京民众观察,一般北京人对“供销社”的第一印象就是“东西便宜”,其次是“统购统销”,只有老一辈的人才知道它的渊源,其他人并不关心。但因为供销社在北京的门市不多,加上民营超市的促销五花八门,供销社却“不太行销”。因此,一般人不太会为了贪便宜特别到供销社购物,两者算是“相安无事”。
一名不愿具名的北京学者向记者表示,“供销社”和“国营食堂”在承平时期,都是方便民众生活和消费的社经网络。一旦出现物资短缺或如战争等紧急情况,它们将成为官方掌控资源的统筹网络。因此,供销社的存在价值,不能光以承平时期的角色来衡量。
总结一下, 供销社特点是统购统销, 要想真正达到统购统销,发挥力量的前提是物资短缺,一旦发生战争(比如台海), 才是供销社真正发挥威力的时候。
所以现在供销社如火如荼,究竟为了什么,自然心里有判断了。
当然还有两个可能,一个是强制内循环, 物资必然会短缺,供销社一定是主要的零售商甚至是唯一。
还有个最乐观的可能,就是成为怀旧人士的昔日再现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