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人日报小编
“甘油三酯” 含量最高的食品,能不吃就不吃
看.世界 / / 0 commentsin什么是甘油三酯? 大家都吃过肥肉吧?肥肉的主要成分是脂肪,也就是甘油三酯;甘油三酯其实是好东西,没有甘油三酯人类很难存活。 甘油三酯是人体的能量银行。你今天吃了很多饭,如果没有运动去把这些热量消耗掉,其中的淀粉和油就会变成甘油三酯(也就是脂肪)储存在身体里面。如果第二天你没饭吃了,身体没渠道获取能量,就自己在体内分解甘油三酯,为身体提供能量。 如果人体内甘油三酯(脂肪)的总量过多,脸可以变胖(脸皮下面脂肪多了),肚子可以变大(肚皮下面和肠子周围脂肪多了),可以发生脂肪肝(肝脏内脂肪增多),也可以发生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液中脂肪多了)。 很多人有个误区,以为不吃肥肉就不会胖,这是错误的。吃进肚子里的油(植物油和动物油)很容易转化为甘油三酯储存在身体内,你吃进去的粮食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类食物吃多了消耗不掉的话同样可以转化为脂肪(即甘油三酯)。 所以只吃素食也可以胖,只吃素食也会发生高甘油三酯血症。 甘油三酯过多会怎么样?很多研究发现,甘油三酯高的人更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病。如果甘油三酯严重升高(超过5.6 mmol/L)还会诱发急性胰腺炎,这是临床上最主要的危害。 1、 咸鸭蛋 咸鸭蛋的风味独特,里面含有鸭油,腌制后吃进嘴里口感独特,也十分下饭,受到很多人喜爱,但是现在看在验证过程中会加入大量的食盐,使得咸鸭蛋充分吸收盐分,在发酵过程中称为高钠食物。 长时间吃咸鸭蛋会导致患者血压直接飙升,刺激血管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对于甘油三酯比较高的人群,经常吃咸鸭蛋会对血管和血液循环造成影响和伤害。 2、 红烧肉 红烧肉在制作过程中放入食盐、糖以及多种调味料,制作出来口感独特,还会提升饱腹感,但是和瘦肉相比,红烧肉中的脂肪含量比三氯酸酯比较高,大量食用会对人体胆汁分泌造成影响,还会损伤肠胃黏膜,不要人体代谢细胞受到影响。 红烧肉一旦吃过多,就会导致糖分和脂肪堆积造成肥胖,还会引发各种慢性病,生活中一定要减少后上肉摄入量。 3、 肥牛 秋冬季节和春天都是吃火锅的最佳时机,拿火锅必不可少的就是牛肉卷和羊肉卷,生活观受牛肉卷可以吸引人的味蕾,牛肉卷和羊肉卷的不能经常吃,因为这类食物中含有较高的脂肪以及甘油三酯吃多了会导致身体出现肥胖,还会造成心脑血管疾病。 4、…
0 - 华人日报小编
想长寿,多运动?看看柳叶刀的说法
Editors Picks, Lifestyle.分享.生活 / / 0 commentsin现在越来越多人使用智能手表、手机、计步器等来记录自己走的步数。 针对各大 App生成的步行榜单,不少人感叹“日行万步”根本都排不上名!常年霸榜的也都是家里的老人为主。 每天到底走多少步好?步数和身体健康之间到底有多大关系? 最新柳叶刀子刊《The Lancet Public Health》揭秘:想要长寿,不需要日行万步,走多少步跟年龄也相关。 这项荟萃收集了来自澳大利亚、欧洲、北美和日本的47,471名成年人(白人中老年人为主)的步数信息和健康情况进行分析。 研究人员根据每天的步数将参与者分成4组进行比较:3553(最低组)、5801、7842、10901(最高组)。 结果发现,与步数最低组相比,每天走得最多组的死亡风险降低了40%~53%。 另外,对于60岁以上的人群来说,6000~8000步之间全因性死亡率降低最多,再多的步数在死亡率上是没有显著区别的。 而对于60岁以下的人来说,这个区间则在8000~10000之间。 也就说,如果从“效率最大化”的角度来说,每天在7000~9000步左右(针对所有人),就能最有效的降低死亡率(长寿)。 不必过度追求日行10000步!20000步!甚至榜单上夸张的30000步。 另外,研究还发现,走路的速率和全因性死亡率没有显著的相关。 也就是说,只要你出去走走,走够一定的步数就离“长寿”可能又近了一步。 当然,研究者也补充说明,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步数快的人走路步数更多,并没有完全推翻速率的问题,但对于大部分坐着不动的人来说,站起来走走就挺好的。
- 华人日报小编
《柳叶刀》观点,滴酒不沾最安全,东亚人喝酒患癌率更高
看.世界 / / 0 commentsin饮酒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可避免,中国灿烂的酒文化更让我们对酒精充满着浪漫的想像。“适度饮酒有益健康”和“喝红酒软化血管”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每日小酌一杯红酒成为了健康和高品质生活的象征。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blog.sina.com.cn 其实学术界对酒精的看法也经历过不同阶段。最初,研究认为酒精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呈现U型关联,也就是在小剂量范围内,饮酒的确可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观点被逐渐摈弃。《柳叶刀》曾发文表示,根据大样本数据显示,即便小剂量饮酒也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上升,尤其是东亚人群对其更加敏感。 今年JAMA子刊也发文称,酒精会导致心律失常。研究人员对466名患者进行了为期10周的观察,明确酒精摄入会增加房颤的风险。doi:10.1001/jamacardio.2021.5010 他们同时研究了其他可能增加房颤发生率的生活方式,如咖啡摄入和睡眠减少等,结果发现这些因素都没有增加房颤的风险,酒精也因此被视为最重要的房颤诱因。同时也证实,即便是少量饮酒,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也会增加。 而作为健康的另一个主要杀手,癌症与酒精的关系也备受学术界关注。截至目前,酒精已被证实与上呼吸、消化道(口腔、咽、喉、食管)癌症以及结肠癌、直肠癌、肝癌和乳腺癌有因果关系。 为了进一步明确酒精摄入与癌症的关联,国际团队近期在《柳叶刀》子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尤其强调了饮酒会导致全球癌症负担加重,而且人种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中国人在内的东亚人种首当其冲。doi: 10.1016/S1470-2045(21)00279-5. 这项研究使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GLOBOCAN 2020数据库,根据癌症发病率估计值和世界各地酒精消费模式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别按性别、癌种和国家地区进行分类评估,并量化了不同酒精摄入量对癌症发病率的影响。 在这项大规模人群研究中,摄入量被分为三种:少量饮酒(平均每天低于20克)、中等饮酒(平均每天20~60克)和大量饮酒(平均每天超过60克)。这样的分类有利于研究少量饮酒是否真如宣传的那样无害于健康。搜狐网 研究团队认为在全球范围内,2020年所有新发癌症病例中估计有74万例可归因于饮酒。在男性中,有近57万例酒精引起的癌症病例,在女性中这一数值约为17万。其中肝癌、食管癌和乳腺癌受酒精的影响最多。 年龄标准化之后,研究团队得到全球酒精所致的癌症发病率为8.4/10万人。男性比女性更易受酒精的影响,其酒精所致癌症的发病率为13.4/10万人,显著高于女性的3.7 /10万人。 通过人群归因分数的计算,他们发现如果饮酒量降低为0,食管癌、咽癌和口唇癌的发病率会出现最大幅度的改善,大约分别下降31.6%、22.0%和20.2%。而这样的改善在男性中更为明显,例如,男性食管癌中有39.2%可归因于酒精,而女性则为14.3%。doi: 10.1016/S1470-2045(21)00279-5. 接着,研究人员发现东亚地区受酒精影响最为严重。例如中国和蒙古,其饮酒所致的癌症占新发癌症的比例最大。性别方面,东亚男性似乎更易受到酒精影响而发生肿瘤,而东亚女性受影响的程度较男性低,但在全世界排名仍然靠前。 进一步对不同地区的发病率进行统计,结论依然提示东亚男性是饮酒后易患癌体质,其酒精性癌症的发病率为21.5/10万人,仅次于中东欧地区的23.1/10万人。doi: 10.1016/S1470-2045(21)00279-5.…